摄影理论
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理论

浅谈如何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

时间:2015年12月23日    作者:周 文 庆    点击次数:

浅谈如何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

 

经典摄影作品

 

周 文 庆

 

 

 

    本文提要:创作时代经典摄影作品,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主基调、主旋律,摄影人要勤于深入生活,贴近大众,充分运用摄影的视觉语言和拍摄技法,去真实的记录再现当今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用小的题材,生动的场景,独特的视角提示大的主题。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传递正能量,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记录历史的传世经典佳作。

 

随着数码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已从高不可攀的神秘殿堂走进了千家万户,进入到普通百姓的手中。拿起相机拍照已经成为当下极为平常的一件事,特别是手机的普及,照像功能的完善,全民摄影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时尚和进步。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爱好,丰富着人们和家庭的休闲业余活动,同时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美好。摄影艺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前进动力。

 

    然而,怎样才能在全民参与的摄影时代,在“玩”摄影中用影像的特殊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摄影作品呢?对此,笔者从自身长期参与摄影的实践活动中,谈谈个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什么样的摄影作品能成为经典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怎样才能让摄影人从玩摄影到玩出让人心动的摄影作品来呢?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的表现形式,它具有直观,一看就明的优势。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能象文学作品那样去表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观看者在理解上难以实现与摄影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相统一,从而使作品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摄影人始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贴近大众去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用影像传递正能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深入生活,勤奋创作,用镜头这一深动直观语言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时代高歌。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进而实现与大众的共鸣。当前,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党中央制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学”的战略布局以及在全社会倡导树立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这些重大的战略布局、发展新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从事摄影创作的主基调,它里面的每一字,每一个词组都可以成为我们摄影人创作反映时代特征的摄影作品主题,也是成为经典摄影作品的必须。只要我们摄影人能够自觉的按照习主席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明的方向“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现实”,有摄影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就能够用我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中国精神、中国奋进、中国富强、中国展示、中国雄起……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生动业绩。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传递着正能量,唤起中华强国奋进梦,推动时代进步的不朽的经典摄影作品来。

 

 

经典作品实例解读之一 :《我要读书》


 

 

 

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生活,采访拍摄希望工程。在他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金寨县张湾小学时发现课堂上有一个女孩子的眼睛特别大盯看着前方,是一双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当7岁女孩苏明娟握着铅笔抬头时,他果断地摁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这一场景。《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国家高层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推动了希望工程在全国的快速发展,由此也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该作品后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片。

 

由于该作品抓住了中国要发展,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就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不失学,有书读这一全社会关注时代主题,所以成为了在全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并推动中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摄影经典作品。

 

二、一幅经典摄影作品必须具有极好的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

 

一幅摄影作品要想成为其经典,除了作品本身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主基调、主旋律外,还必须尊重摄影艺术特有的规律和表达形式,实现艺术表现形式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上的统一。这就要求摄影人既要有政治家敏感、文学家的功底、摄影人的技法。并将这三者紧紧的扣在一起,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万众创新、生态保护等内涵,用手中的相机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百姓的幸福、温暖的相助、无私奉献、真诚的守望、文明的新风、法律的尊严、脱贫致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一个个生活的细节、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一个个创新产业、一个个生态美景、一个个新农村建设、一个个科技成果、一个个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件,用镜头直观语言深入浅出的传达出来,真实记录当下中国和百姓发生变化的人和事,让人心动,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进而汇聚成强大力量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摄影艺术表现与作品所要表达主基调、主旋律上统一,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还必须在作品的技法上下功夫,摄影人要充分运用摄影的手段和技法,在紧扣主基调找“主题”,在感染观众上找表现“手法”、在吸引人上找“兴趣点”、在突出主体上“巧构图”、在艺术性上“求简洁”,以发挥出摄影作品特有的表现力和无穷的感染力。

 

 

 

经典作品实例解读之二 :《小难民》


 

 

 

 

《小难民》这幅作品充分运用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画面主题鲜明,构图简洁,兴趣点(小孩、大人们的手)突出,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给人以振憾。该作品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当今国际社会存在战争动乱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中揭示了当今中东之乱带给人们的痛苦,难民们举家纷纷逃离战火中家园。图为在阿尔巴尼亚的库克斯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运作的一个营地里,一个科索沃小难民经由一个倒刺铁丝网被递往其祖父母手中,离乡背境,逃往欧洲时场景。

 

《小难民》这幅经典作品让人感受到了有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和幸福的家园对人类生存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

 

三、 一幅摄影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是真实的在现,为时代写真,向历史负责。

 

一幅摄影作品要成为传世的经典,除了反映现实,为时代写真,记录历史和满足应用的摄影技法外,整幅作品还必须立足于“真实再现”这一基石之上(当然纯艺术创意的摄影作品除外)。任何虚假的,编造的,或用软件无中生有制作的所谓作品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更不可能成其为经典的作品。摄影的最大功能就是真实的记录社会所发生的事实与历史的真实,这两个“实”字是衡量一个摄影人应该有的职业道德底线,更是衡量摄影作品是否能成为好作品、成为经典作品第一标准。我们敬重欣赏经典的摄影作品,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摄影家们他们用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去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摄影事业,他们所记录的是那个时代人们所关注、参与、发生的重大事件,并用镜头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语言。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曾经说过:我摄影从不让被摄的人看见我的镜头。这充分说明了摄影作品真实性的重要,他们之所以伟大,作品之所以称其为经典也正因如此!

 

 

 

经典作品实例解读之三:《打酒男孩》


 

 

这张作品的题本身并不重大,但反映的却是二战取得胜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品表现一个男孩内心充满的喜悦,两手各抱着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大人们还在家等着喝这胜利的庆功洒。这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照片中的人物,表情和情绪十分自然真实,小题材却记录着大的历史事件。正因如此,《打酒男孩》这幅作品以及真实自然而成为其传世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