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理论
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理论

想说爱你不容易——杂谈风光摄影

时间:2015年03月25日    作者:感月吟风    点击次数:

想说爱你不容易

——杂谈风光摄影

  风光作为摄影的一个主要门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原因是风光直观,感性,作品的画面感容易吸引眼球。但凡玩相机的人,几乎都有一两张自以为是的、足以沾沾自喜的、可以拿出来炫耀的风光作品,所以一般的认识,拍风光简单,容易入门。一不留神,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碰巧使用正确的拍摄方式按下了快门,一幅风光佳作就此诞生了——原来拍风光不过如此,太简单了。

其实不然。就我本人而言,这些年的拍摄,由于专注于浮光掠影的捕捉,忽略了内涵与创新,作品少了些个性,多了些共性,多数看上去似曾相识,缺乏唯一性,价值不高。即使偶尔有作品参赛获奖、或入选,那也是偶然所得,瞎猫碰上死耗子不过是“无意识”的不期而遇罢了,并非必然,根本不敢当真。因为仅从参赛获奖的认可层面而言,偶然性太多,必然性太少,从偶然到必然,中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拍风光是个力气活,需要坚持不懈的定力、走南闯北脚力、风雨无阻的毅力、不畏饥寒的耐力,更需要发现景物的眼力和感悟、再现景物的实力和智力,所以拍风光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而且费力不讨好。23届国展结束后,有评委发表了一篇题为《23届国展淘汰的倒底是些什么照片》的文章,开列了几十个最先遭到淘汰的拍摄题材名录,其中风光占了大部分,全都是那种雷同、毫无新意的作品。我经常问自己,如何才能改变作品中似曾相识的平庸之气,同时把碰上的、捡来的等等这样一些带有运气成分的偶然变成水到渠成、所思即所有、所见即所得的必然呢?一个字,难!想说爱你不容易——风光摄影太难了。

于是,我把自己近些年在风光摄影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拉拉杂杂地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

一、风光摄影的终极目标

摄影器材的普及和摄影技术的大众化使得拍摄一张看得过去的风光照片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在这情况下,风光摄影的深度也就很容易被忽略那么风光摄影的深度是什么呢?这涉及风光摄影的终极目标。风光摄影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感性的“记录”手段,艺术的再现事物,发掘和呈现事物丰富的内涵和外在形态,使之成为独特的视觉影像,搭建起观赏者与美好事物之间的桥梁,用镜头语言把自然之美和作者内心美好的情愫传递给受众,让观赏者获得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天地万象,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去发现。所谓发现,是指从别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中发现和捕捉别人没看见的不平常。有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的天赋在于发现的才能。这才能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思索、摸索出来的。要具备这种才能,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

二、风光摄影的三个阶段

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风光摄影就是在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过程中自我扬弃,至臻、至善、至美。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风光摄影的初级阶段。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拍摄对象的一般化、表面化呈现,拍出的作品多为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似曾相识,缺乏个性。有首歌这样唱道: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谈恋爱可以,摄影不行。这样的作品流于表面,缺乏唯一性,重复别人,千篇一律。我们总这样以常规的视觉进行拍摄,这样的作品不雷同、不平庸都不行。老是这样拍,你就只能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不会有太多的长进。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对初级阶段的否定,预示着创作意念的苏醒和更新。这一阶段拍出的作品少了很多共性,多了不少个性,体现出作者的思考、探索和创新,给人以新奇感,陌生感。这是风光摄影寻求突破的上台阶阶段。虽然难免极端化,但尝试是提高的前提。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风光摄影的高级阶段,你已经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似与不似之间找到了平衡。什么题材你都能驾轻就熟,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山川河流、风花雪月都可以通过你的镜头化腐朽为神奇。风光摄影就是在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自我扬弃过程中趋向至臻、至善、至美。

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风光摄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由多种因素决定。最基础的东西是基本技能,比如人文纪实摄影,这是风光摄影的ABC,它所练就的是发现事物、捕捉典型瞬间、光圈快门的合理运用、拍摄角度的合理选择、拍摄主体的突出、场景构图的取舍能力。人文纪实相对于风光摄影是打基础阶段,就好比小孩成长初期的爬行,要爬到一定时候才能走,走到一定时候才能跑。又好比中国书法中的草书,间架结构、点横撇捺的章法,全都源自最基础的楷书。所以拍风光要先学爬,再学走,然后才能跑。

三、拍摄与后期

拍摄与后期是风光摄影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是风光摄影的全过程。未经过后期处理的片子只是半成品;缺乏前期拍摄基础的后期,只能是无病呻吟。前期拍摄为后期处理提供依据,后期处理为前期拍摄提供更多呈现的可能。

一直以来,不少人对电脑后期有抵触、有非议、有误解,认为PS不是真功夫,是无中生有的取巧行为。造成这些认识的原因很多,一是对数码技术的认识不足,比如18%灰度值,相机内置处理器对图片的优化等。二是对后期的作用、拍摄与后期的关系认识片面。比如做菜,拍摄只是你买回的原材料,美味佳肴要靠后期加工而成。又比如曲谱与演奏,再好的曲谱没有一个好的乐队来演奏,永远成不了名曲。前期是后期的基础,后期是前期的补充,强化主题,锦上添花,为作品增色。良好的后期对风光摄影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相同的愿望,要拍大片拍好片,有愿望却致摄影的基本技法于不顾,拍大片拍好片肯定是空谈。我们不能把思想置于高处,把技法置于低处,这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偏见,不符合摄影实际。在照片的前后站着两个人:前面是读者,后面是作者。没有技法,没有影像的质感和调式,谁知道作者在那里说什么呢?所以电脑后期是风光摄影的必然过程。有种说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拍万张片学photoshop

其实后期不单是坐在电脑前操作,后期与前期拍摄很多时候是交叉进行的,这主要体现在拍摄意念上。所谓后期意识,是指拍摄时的后期观念,即前期拍摄给后期的画幅构成、剪裁影调色调的控制所留下的空间。拍摄时带着后期,然后用后期指导前期拍摄,前期与后期相辅相成,这才是风光摄影的最完美的技术手段。

通常,我们欣赏别人的作品,或者审视自己的作品,大概会从从四个方面进行衡量:立意、构图、用光和色彩。

1、立意

立意是风光摄影的灵魂,在于烘托主题,营造意境当你举起相机打算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闪过你脑海的是什么?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拍照时并没有考虑过多,只是单纯地按下快门然后拍屁股走人没做任何思考,那你将长时间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阶段,拍摄的成败,可以想见。

立意其实就是在拍摄一幅作品前,你必须部分或者全部明确这些含义

——这个场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了我?

——这个直观感受是否能升华为某个视觉主题?

——如果我记录并且表达这个意境应该用怎样的画面语言

一个自我检视过程。你可以允许部分人对你的作品有不同的观感,但是你不能让所有人永远都看不懂它。

立意是风光摄影上升到创作层面的必然,而创作需要大量的前期构思、学习、研究、比较、验证,不能闭门造车。换句话说,创作前需要功课,结合拍摄目的地隐含的文化艺术元素、地理结构,甚至是可能出现的各种气象条件预设、构思你的拍摄主题。

2、构图

构图决定了拍摄场景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对景物的取舍,在很多情况下,是立意同步进行的。构图既是对立意的概括,又是对主题的凸显和升华。

构图是围绕立意展开的,立意是内容,构图是形式。构图是对立意的界定和画面语言的阐释。既依据又超越了黄金分割构图原理。它包含以下方面:

——区分场景的核心元素和辅助元素,凸显主体与陪衬的相互关系。

——平衡画面,删繁就简,集中视觉。

——界定画面虚实、动静、大小、远近、明暗节奏,营画面张力。

3、用光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俗话说用光作画。用光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一幅作品的视觉效果平淡与否如果缺乏对光线的利用和把控,即使立意构图再好你的作品也是平庸的很难出彩。光影或影调效果好的作品,大多是这样用光的

——利用逆光或侧逆光,勾勒景物轮廓或制造剪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利用光线的形态,渲染场景氛围。(耶稣光、区域光)

——使用减光镜、偏振镜、渐变镜等滤镜拍摄特殊效果,如消除杂光、控制高光比、营造动态虚幻效果等

用光的另一层含义是曝光。曝光有准确曝光和正确曝光之分。“准确曝光”以规范值为标准,“正确曝光”则是根据创作的主观意图采取的非规范曝光。可以这样说,“准确曝光”适用于人文纪实类题材的拍摄,作为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风光摄影,“正确曝光”是不二选择。

4、色彩

色彩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因素,是最直的视觉印象。画面的色调、色彩的属性决定了作品呈现的和谐度和情感的倾向性。它由以下方面构成:

——色温的控制与画面影调。

——色相、饱和度、明度与画面主体的和谐。

——色彩干扰与单色呈现。

关于色彩,有必要专门研习一下色彩的基本属性,如:无彩色系、有彩色系、三原色、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

立意、构图、用光、色彩这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风光摄影的技术层面。然而风光摄影作为一种感性化创作形式,更注重对景物的心灵感悟,正所谓“境由心生”。单纯记录一个场景只注重形式的渲染,顶多算作仅有感官无内涵的糖水片捕捉天地万象以传递美好情感,才是风光摄影的最终表达风光摄影的情感从哪里来呢?来自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有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说到底,风光摄影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向大师学习,向名家学习。古人曰: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无。不管怎样,既然玩上了,就要玩出点境界来,那就是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拍摄

好作品在哪里

在路上,在途中。

在随身携带的相机中。

在越来越短的快门寿命中。

在常犯的错误中。

在下一次天南海北的出行中。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